查看原文
其他

突发!北京确诊两例鼠疫!一定要转给身边人看!

律界热闻 2021-03-13
新朋友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投稿:137143439@qq.com; 商务合作微信号:137143439;(即可勾搭高净值群体)


来源:魔都囡 ID:modunann


这个事情我们觉得大家一定要有个认识,特别是城市中的人群,我们看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科普文”都是一大段烦冗的文字,这种相信没多少人有意愿完全看完,即使看完了也未必能有切身的感受,所以我们写一点东西给大家看看,平时大家未必注意。

老规矩,先看官方通报:

可能字有点小,放大看看:

我们觉得,其实鼠疫这个单词对这个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小美化”作用,没有经历过的人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可怕,就好像另外一个很可怕的病“狂犬病”一样,很多人听名字未必有直接感觉。

老鼠和狗……感觉上没多厉害?大错特错!狂犬病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发病就死,致死率虽然没有达到100%,但是也差不多了。

而鼠疫更可怕!如果我们换个名字信不信你马上就会毛孔倒竖?

听说过大名鼎鼎的“黑死病”吗?对,就是这个可怕的鼠疫!(我们认为从大众传播角度而言,黑死病这个名字比鼠疫更加容易引起警觉。

可怕在哪里?在我国,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

相信99%的人不知道传染病还分类?

的确是有明确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这个:

这个东西除了医务工作者和相关工作者,几乎没人会去了解吧?

在中国,甲类传染病是最高层级的传染病。最高层级什么意思大家想都想得出,而中国的甲类传染病只有2个!

对,你没看错,仅仅只有2个!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霍乱,一个就是这个鼠疫!都是我们以前曾经听到过的“烈性传染病”!

其实说来可能也有点好笑,不知道是宣传的力度不够还是大部分老百姓都接触的比较少,低一个层级的乙类传染病大家反而了解的更多。

而且乙类传染病每个都是谈虎色变的大家伙,我们看下乙类传染病有哪些,可以倒推出这个甲类传染病有多可怕。

看到没有?乙类的各个都是耳熟能详的“传染病大咖”,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脑炎、狂犬病、登革热等个个都是令人胆战心惊的名字。

显然,甲类传染病比乙类更猛!但是我们了解的却更少。

了解的越少,意味着抵抗能力越少。

我们拿一个最震撼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非典。

这个东西大家都应该印象深刻。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到相关的报道。

很多人至今谈起来都觉得后怕,的确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

而非典在鼠疫面前,我们打个不是很形象的比方,就好像弟弟看到哥哥,不是一个层级(现在非典在某些时段也是按照甲类传染病处置的)。

鼠疫可怕就可怕在它并非是人为或者会消失的病,几乎可以这么说,我们甚至觉得是大自然故意给人类设置的一道杀手锏。

为何我们一直觉得霍乱到现在为止已经如此的稀少,因为霍乱的重要传播途径是饮水。

也就是说,只要水源控制住,基本大问题就没有,随着我国排水系统的建设日趋完善,自来水厂的处理手段日趋科学,很多农村也开始使用经过处理的自来水,霍乱几乎听不到了。

而鼠疫完全不一样,不需要人类传播,它本身可长期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一旦到人身上,瞬间就就能爆发,这类传染病最头疼,其本身存在“自然疫源”。

也就是大自然中这个鼠疫就天然存在,就看你们人类碰不碰得到。

目前中国的疫源地有很多说法,有11个,有12个的,我们只查到了国家标准文献:

后续应该没有改过,目前中国是10个自然疫源地,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野外和野生动物之间天然存在鼠疫。

这次北京的锡林郭勒确诊病人所在地就是排第八位的那个。

而鼠疫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主要元凶就是这个鼠疫耶尔森菌。放大之后长这样:

因为这玩意是大自然天然存在,所以历史非常悠久。

它入侵人体,首先倒霉的是人体的淋巴系统。症状是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以下多图高能预警,不再赘述。

这就是一个病例,大腿淋巴结肿大:

看着很可怕?不,还不算可怕。

如果你不幸得了属于,淋巴结已经发作,此时你还能烧高香,因为可能还有得救,这叫腺鼠疫。

如果不及时救治,继续发展下去,2个结果。

一个叫做肺鼠疫,到肺部,这个发展可以非常迅速,否则也不叫烈性传染病了,最快的几个小时就能发展到肺部,对肺形成重大感染。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接近100%。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

还有一个叫做败血症鼠疫。你们懂得,病菌进入了血液,几乎可以感染任何部位。也会引起四肢炭黑色,这就是“黑死病”的由来。

目前治疗主要靠针对的抗生素。可以想象,在历史上,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玩意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传说中的鼠疫就不知道多少。

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雅典鼠疫是一场毁灭性的传染病,袭击了整座古希腊罗马城。

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取上亿条生命。

第二次鼠疫从1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后续几乎很多国家都遭受过鼠疫的袭击。而且几乎每次都是“人死绝”后疫情才慢慢消停。

比如1771年的莫斯科黑死病。

很多人都看到过这个形象,鸟嘴面具,这可不是什么变态杀手的形象,恰恰相反,这个就是当时瘟疫防治医生的必备装备,为了防止传染用。

但是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基本没什么办法,也就是说只要有这个形象出现,基本哪里就有死亡,久而久之这个形象也被人当做是死亡的象征。

那这玩意是怎么从大自然传染到人类身上的?

途径有很多,污染的土地、动物等,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跳蚤。这次北京确诊的病例目前还没宣布感染源是什么,不知道是不是跳蚤。

大家要知道,虽然鼠疫菌会让人在短时间内死亡,但是在动物身上却不会那么快,这也就是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原因。

鼠疫菌到了跳蚤身上发作,这个过程甚至有点“搞笑”,它本身并不能对跳蚤如何,它能搞乱的是跳蚤的肠胃,在跳蚤的肠胃内发作,引发溃烂阻塞,跳蚤是什么感觉?

肚子饿!因为肚子里都被堵塞了,身体根本吃不饱,怎么办?疯狂的吸血。

但是此时跳蚤的“肚容量”已经很小了,根本容不下那么多的血液,跳蚤实际上是一边因为饥饿感疯狂的吸血,然后肚子塞不下又只能吐出来,吐出的血液中带了鼠疫菌,最后跳蚤的下场是活活饿死,然后人类就倒霉了。

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曾经就把鼠疫当成“生物武器”进行研究,杀死了很多人。把鼠疫病菌给老鼠注入,跳蚤吸了老鼠的血也带了鼠疫,这些老鼠和跳蚤就成为了最有利的细菌武器,基本上一些小村子可以达到“屠村”的效果。

这是1940年731部队准备在野外释放跳蚤的历史照片。

而人类一旦感染上鼠疫,这个性质就彻底变了!这是当年的实况,惨不忍睹:

我们有没有看到过那些国外的科幻恐怖片,比如细菌侵袭、病毒侵袭之类的?影片中的防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的,还要高度戒备。

我们告诉大家,如果鼠疫爆发,你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一切样子都会发生,真的。

中国最早的有影像记录的是1910年的鼠疫爆发。

东北,哈尔滨。

经常是一人得病全家死。

到处都是运满尸体的车辆。

其实这个时候大家都还不知道鼠疫的传播途径,都以为是虫子咬,或者吃老鼠之类造成的。

而且当时处理尸体的方法是掩埋。

我们必须要感谢一位舍身的专家,伍连德。

是他第一个研究并提出了鼠疫不仅仅可以通过血液、食物、饮水传播,更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在他的建议下,当时打破传统土葬的风俗习惯,对尸体进行全部焚烧,有力的控制住了疫情。这是焚烧的现场:

他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候选人,被誉为“鼠疫第一人”、“鼠疫斗士”,他的一套鼠疫的防止办法和方案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可能你看到这里会差异?鼠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是的,否则怎么“荣登”甲类传染病?这不是开玩笑的。

我们把鼠疫的传染途径说下你就知道有多可怕,要知道,过去的人口远没有现在那么多,现在的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是绝对经不起鼠疫的,不开玩笑,一点点都经不起。

一旦在大城市内爆发……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场景,哪里爆发哪里就要彻底隔离,川流熙攘的城市变成空城。

我们来看看鼠疫的传播途径,你就知道多可怕:

1、互相说话,打喷嚏。

2、有身体接触。

3、间接,比如毛巾、碗筷、床铺等。

4、食物、水源。

5、昆虫、动物等。

感觉到了吗?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只要有疑似疫情,基本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说的科幻电影中的镜头。

我们举个实际例子。2014年7月的甘肃酒泉玉门鼠疫。CCTV官方报道的哦,不是我们瞎写的哦,我们举例都是有正规来源的。

这个报道是事后发的,实际上当时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很多的信息。这是当时的疫情通报:

记者经历了什么?恐怕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很难相信的场面。

2014年7月18日,玉门市街上除了全副武装的武警和医护人员,空无一人。

其实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具体的得病情况,这是央视记者采访到的一些传言,报道中是这样写的:根据当地论坛消息,玉门市赤金镇西湖村人王某某7月13日发现一只死旱獭,随即剁碎喂自家的狗,当晚出现发烧现象,15日病情突然加重,被送往玉门市老市区人民医院,16日凌晨死亡,经确诊为鼠疫感染死亡。

具体是如何的,谁都不知道,央视记者采访中发现当地的确有吃鼠类的习惯。

当时玉门老市区的很多人都举家搬到了新市区,这是后来拍到的玉门鼠疫监测站,已经损毁严重。

为何会如此紧张?因为玉门的这次鼠疫正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肺鼠疫。大家现在知道威力了吧?

而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鼠疫是今年5月份的,蒙古国。

死者是一对夫妻。俄罗斯人。4月27日发生的事情。

这个俄罗斯人也不知道是太猛还是如何,蒙古国当地再三强调,不要去接触旱獭等,他们非要去。结果呢?抓住了还不算,还杀了吃了。

你吃就吃了,彻彻底底煮熟也没事了。但是呢,不知道是没煮熟还是直接生吃(实在太恶心),两个人就被传染上了。

这个俄罗斯人至今都没公布名字,只给了一个代号叫做:公民T。

丈夫38岁迅速死亡,随即3天后37岁的妻子死亡,留下几个孩子。

和甘肃那次一样,我们看看蒙古国是多么如临大敌,全面封锁当地,派驻防疫人员进驻检查人群和环境。下图就是身穿防护服的应急人员检查抵达乌兰巴托的乘客。

国家传染病中心的团队检查了160名乘客的感染迹象。来自乌尔吉的所有乘客均被送往医院进行观察,而其他乘客则在机场附近接受检查。蒙古国内航空公司Hunnu Air将所有飞往该地区的航班停飞至星期六。

可以看到,鼠疫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头等大敌!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轻视。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对鼠疫有了完全的了解,知道它为何如此的可怕,被列为甲类传染病绝对有道理,一旦在人群中爆发,几乎是摧枯拉朽的,我们几乎避无可避。

而在上述的几个报道中,我们都看到了一种动物:旱獭,俗称土拨鼠。

这个东西在目前的互联网上被严重美化了,起因是一个国外的恶搞配音视频。

“啊~~~~~~~~~”

对吧?就是这个玩意,因为土拨鼠长的萌,在目前的互联网上,大家都把它们当成“宠物”对待。

大家要知道一点,能被作为“宠物”的土拨鼠,基本上都是从小人工饲养,与大自然隔绝的。

野生的旱獭土拨鼠绝对是可怕的存在!连美国CDC对于鼠疫的宣传中也把各类土拨鼠列为头等大敌。

它是传染鼠疫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自身可能带鼠疫菌,身上的各类寄生虫更是鼠疫菌的重要传播来源。

从我们贴出的10大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看,几乎都是它们的家园。

特别是前4位的,都有旱獭。

北京的2起病例到现在都没公布病因,我们也不好胡乱猜测,但是现在互联网上有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好像很多地区甚至把旱獭当成了“网红风景”,甚至以旱獭作为卖点吸引游客过去,我们都要吐血了。

真的,不是我们瞎说,这种文章一搜一大把,请看:

搞毛?还亲密接触?看下旱獭对于鼠疫的传播起到的作用:

如何正确应对野生旱獭?两个字:远离!但是很多文章竟然还在吹嘘如何和旱獭互动?这和寻死有何区别?还不是自己死,会连带让很多人一起死。

我们不知道这些缺心眼的文章是谁写的,是真的不知道旱獭的可怕性还是昧着良心赚黑钱?

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些文章害死了多少人,从几年前就开始疯传:

what?

其实有经验和知识的猎人和牧民是绝对不会去招惹土拨鼠的,不知道这些文章为何去宣传这些东西。

我们看到这些游客的画面真的是要吐血了,这可是野生旱獭啊,不是圈养人工旱獭啊,怎么能这么摸!

要知道,鼠疫连皮肤都可以传染的,人类皮肤是挡不住的。

竟然还有游客嘴对嘴喂食……

看看这些被旅游文章误导的游客,那么多只旱獭,只要1只有鼠疫菌,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吃过苦头的甘肃来说,已经急死了,看看甘肃疾控的大声疾呼,游客们千万不要去接触旱獭啊!

最重要的就是别去碰。

看看疾控的话吧,互联网上太多人只看外表,看上去萌萌的实际上是很可怕的杀手啊。

这种行为是明令禁止的!

别说接触,就连旱獭聚集地也不能呆,疾控的这些忠告我们认为完全正确。

这种类似看到旱獭聚集地去拍摄,去逗乐的情况是高度危险的。

对于那些病死的旱獭绝对绝对不要接触!靠近都不要靠近!

当地人都害怕,就是那些游客无知无畏。

其实把话说开了,任何与野生动物的接触都是不应该的,野生的不是家养的,对人类是警惕和害怕的,且身上不知道有多少细菌和寄生虫。

现在很多网上和市场都有交易土拨鼠作为宠物,我们只想说,正规养殖场出来的量不会很多的,很多土拨鼠都是私人野外抓来当成宠物去卖,这个绝对违法害人,大家请勿随意尝试。

关于土拨鼠的内容就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北京的这两个案例,很多网友问我们,这个事情真相是什么?我们只能回答:无可奉告。

确实是没法说,其实根据规范,甲类传染病的疫情情况属于有密 级的,任何媒体和个人是不能随意传播的。

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也不知道病人之前接触过多少人,因为通报中是肺鼠疫,即有空气传播的可能性,但是后续也没有任何媒体的跟踪病人报道。我们只能说让大家多长个心眼。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鼠疫属于烈性传染病,基本没有很长的潜伏期,一发病就很明显,大家积极提防身边的人有无忽然发热并且淋巴忽然肿大的情况。根据媒体的报道,首诊医生貌似平安无事。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是可控的,也不必过多恐慌,但是不恐慌不代表就可以轻视,这也是本文的目的,希望各位能多长个心眼,特别是北方的朋友们,提高对于鼠疫的认识才是科学防范鼠疫的重要环节。


谢谢大家花时间看完本文,如果觉得有用请转发给更多人知道,防治鼠疫是靠大家一起才能做到的!避免恐慌,提高重视是正确的态度,后续可以继续关注官方通报。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别人还在看↓↓

扫描或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法规和干货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